在莫尔格勒河营地的Workshop中,我对这两款车型有了新的认识。分组打卡时,我抽中了飞行家。当工作人员演示后备箱感应开启功能时,我故意跳了两下,尾门竟然根据动作幅度调整了开启高度。后来得知这是林肯的“身高自适应”功能,即使像我这样1米85的高个子也不用弯腰,确实比某些品牌的固定感应功能更加贴心。
在第一观景平台享用午餐时,微风使食物略显凉意,但坐进飞行家的二排后,温暖即刻回归。“机长座”的加热功能分为三档,后背感受到的热量如同裹上了一层羽绒被。抬头望去,停在河边的航海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摄影组的姑娘们围着拍摄,称这台车在草原上摆放时,就是天然的豪华背景板。
真正的惊喜出现在穿越路段。12公里的非铺装路如同被老天爷揉皱的纸,当我驾驶领航员闯入水坑时,心中不免忐忑,但仪表盘上连一个浪花图标都没有出现。后来发现进气口巧妙地隐藏在引擎盖高处,显然设计师早已洞悉草原的“脾气”。切换到泥泞模式时,方向盘传来轻微的震动,这是四驱系统在自动调整扭矩,车身仿佛被无形的手稳住,连我这样的轻度越野新手也敢大胆前行。
最难忘的是那段坑洼路。领航员的悬挂系统如同装了弹簧床垫,后排的同事啃着牛肉干时说:“比家里的沙发还要平稳。”换乘飞行家体验时,空气悬架过坡的姿态让我联想到芭蕾舞演员,优雅得完全不像在崎岖的野路上疾驰。工程师解释说,这套系统每秒能“思考”500次路况,难怪连连续起伏的坡道都能化解成细碎的震动。